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2022年A股復盤:整體市值縮水逾8%
IPO融資額創新高,成長股欲唱主角?
中國基金報記者馮堯
2022年迎來收官。這一年,俄烏沖突、美聯儲持續加息、疫情反復以及房地產風險釋放等多重因素一輪又一輪沖擊,令市場經歷了一輪漫長筑底;這一年,A股市場走勢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經歷了先跌后漲、再跌再漲的“W”型行情,不少行業上市公司基本面與二級市場股價遭到“雙殺”。
這一年,市場也出現了不少微妙變化,值得投資者復盤。
雖然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仍是貴州茅臺,但這家兩萬億巨頭市值出現幅度不小的縮水,與第二名差距縮??;去年風頭正勁的寧德時代也風光不再,高鋰價吞噬電池廠商了利潤,也令市場對這家鋰電巨頭的預期下滑,市值出現縮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龍頭比亞迪在銷量上已經實現了對特斯拉的超越,市值一度超萬億。
另外,在IPO市場上,盡管在新上市公司數量上較去年有所降低,但總體融資金額則創下新高。注冊制持續推進為A股不斷注入優質新鮮“血液”。
時值歲末,最大的利好來自于流動性,美國通脹頂點基本確立,美聯儲的加息進程接近尾聲;國內防疫政策優化,經濟有望迎來觸底反彈;經濟發展改革的中長期政策進一步明朗,更多產業政策有望步入新常態;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弱復蘇,消費板塊具備彈性,新興產業向上趨勢更明朗。
這一切均為2023年資本市場帶了新預期。
上證終結三連陽成交額榜首易主
整體上看,上證指數從年初的3649.15點,年內回落至3073.77點(截至12月20日收盤),回落幅度為15.77%。2019年-2021年三年中,上證指數年線已經三連陽。上一個三連陽還要追溯到1990年-1993年。2022年沒能讓A股破紀錄的出現“四連陽”。另外,從指數上看,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年內也分別回落26.68%、22.37%。
從成交額來看,截至12月20日收盤,A股2022年以來成交額近218.91萬億元。而在去年全年,成交額達到256億元。其中,寧德時代以1.7萬億的成交額超越貴州茅臺,成為市場交易最為活躍的上市公司,而貴州茅臺成交額從去年全年的1.98萬億元縮水至1.41萬億元。此外,天齊鋰業、比亞迪、東方財富以及隆基綠能成交額站在萬億元之上,分別位居3-6位。
數量上看,去年年底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4685只,總體市值為91.83萬億。而截至2022年12月20日,A股上市公司總體數量增至5042只,市值總量為84.32萬億,較年初減少約7.51萬億,年內整體縮水8.18%。
從各板塊分布來看,滬市主板仍占絕對優勢。目前滬市主板上市公司有1667家,市值45.26萬億,分別占A股的33.06%和53.68%。相比之下,深市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公司雖然比重較低,但在逐年上升,北交所年內公司數量也已達到148家。
根據申萬行業分類,截至12月20日,A股年內僅有7個行業實現上漲。相比之下,去年全年有20個行業實現上漲,而且今年沒有一個板塊漲幅超20%板塊。其中漲幅最高的是家用電器行業,累計漲幅19.83%,其中小家電板塊貢獻最大,漲幅達到121.93%。另外,煤炭行業年內也實現12.54%漲幅,社會服務行業也實現9.48%漲幅。
此外,24個行業整體呈下跌趨勢,其中18個行業下跌幅度超10%。跌幅最大的是國防軍工行業,年內累計跌幅達19.81%。包括電力設備、傳媒、環保、計算機、電子行業跌幅也在15%以上。
從個股表現來看,截至12月20日,A股年內實現上漲的股票共有1253只,占整個A股總量的24.85%。在這1253只個股中,市值低于500億元的個股有551只,占所有上漲股票的43.97%;市值超千億的股票僅有33只,占所有上漲股票的2.63%。
不難看出,具有成長風格的公司股價表現更為出色。2022年A股十大牛股中,北交所上市的倍益康排名第一,年內漲幅超2718.69%;其次是弘業期貨漲幅445.15%;綠康生化則漲幅為330.64%,位列漲幅榜第三。
截至12月20日,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依然是貴州茅臺(2.15萬億元),不過其市值年內已經跌去15.44%,與第二名工商銀行(1.44萬億元)差距進一步縮小。同時,貴州茅臺仍舊是A股最貴的股票,12月20日收盤價為1715元/股,第二名則是科創板大牛股禾邁股份858.91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A股市值最高前十位的公司中,有4家公司實現了市值增長,分別是中國移動(9974億元)、農業銀行(9816.09億元)、中國石油(8757.29億元)和中國銀行(8661.83億元),上述四家公司市值較去年分別增長26.78%、4.37%、7.79%和10.12%。
IPO數量縮減 融資額創新高
經過2021年IPO高峰后,2022年IPO數量上有些回落,但在總體融資額度上,A股IPO再創新高。
今年截至12月20日,共有403家公司IPO,相比于去年全年的524家,減少23%。年內IPO融資總額為5674.3億元,而去年全年為5437.73億元??梢钥吹?,雖然IPO公司數量有所下降,但金額去高于去年全年,增長約4.35%,這也創造了IPO融資金額新高。其中今年A股最大單IPO為中國移動回A,單筆募資額度達到519.81億元。
普華永道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A股IPO融資額位居全球股市之首,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韌性、眾多科技企業的脫穎而出以及鼓勵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紅籌公司回歸A股。
此外,注冊制改革是不容忽視的主要原因之一?!?022年A股市場接近七成的融資金額來自于實施注冊制的科創板和創業板,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及新興產業的支持?!逼杖A永道中國綜合事業服務部合伙人孫進表示,未來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以及更多改革優化措施的推出,將會進一步增強A股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從各大板塊來看,科創板和創業板成為A股IPO市場的主力。從數量上看,創業板IPO公司最多,為144家,其次是科創板118家。另外,深交所主板與上交所主板IPO公司數量分別達到38家和30家,北交所IPO數量則達到70家。
按融資額計算,科創板和創業板將分別以超過2300億元和超過1700億元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占A股總融資額將近七成。2022年A股前十大IPO融資額中,7家來自科創板,1家來自創業板。A股IPO企業主要來自工業及材料、信息技術及電信服務、醫療和醫藥、消費行業。
普華永道預計2023全年A股市場IPO數量將達400-460家,全年融資額有望再創新高達到5900-6520億元人民幣?!?/p>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是“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落地第二年,A股上市企業股票被終止上市的數量快速增加,并呈現出明顯的提速之勢。A股截至2022年12月20日,共有46家A股公司被實施摘牌退市,這一數據較去年足足翻了一番。
從A股過往退市數據來看,2019年以來A股加快退市步伐,2019到2021年退市數量分別為10、16、23家,財務指標類退市案例增多。2022年多數企業退市是因為經營惡化,2021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也有部分企業因年報難產及年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有關。
退市的企業中,*ST數知、*ST當代等退市原因均提到公司2021年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ST濟堂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最近一年年度報告;*ST金泰最近一個年度營收低于1億元,凈利潤為虧損。
為了規避退市,2021年不少瀕臨退市企業開始通過“突擊銷售”的方式提升業績,通過資產重組方式提升公司質量,但實際結果并不理想。2021年年底,滬深交易所發布了營業收入扣除業務辦理指南,明確了非正常交易合并取得的收入進行扣除規定,精準打擊空殼公司,推動A股“應退盡退”。
成長風格料成主角?
明年市場怎么看?近期,各大券商拋出了對2023年的策略研判,向市場透露出謹慎樂觀態度。多家機構預計未來一年國內將會保持寬松的流動性,A股整體偏低的估值疊加較強的經濟修復動力在這種環境下,將會產生“化學反應”。
光大證券(維權)年度策略報告認為,即使當前市場已經有所反彈,但A股資產價格仍然相對偏低,盈利修復會是支撐市場最核心的動力,疊加信用修復與微觀資金的流入,市場上行將會有較高確定性。
市場有較高共識的一點是,2023年第一季度將會是震蕩蓄勢階段。銀河證券在2023年策略報告中提到,基于當前A股估值低位,經濟修復動力較強,市場存上行動能。但是行情亦或一波三折,受上市公司業績修復影響,二季度A 股上行動能或更為明顯。
光大證券也認為,從2023年二季度開始,經濟與企業盈利或許都將出現實質性改善,屆時市場會有更大投資機會。
在市場看來,2023年既是轉換之年,又是布局之年。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隨著2022年創業板、科創板與北交所IPO熱度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獲得更多融資機會,未來有望將誕生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機構預計,2023年,中小企業有望逐漸成為A股市場的主角,這也符合國家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目標。
回顧2000以來的A股市場,在股市下行周期中,價值股具有較強的防御性,總體風格占優;而在經濟復蘇、股市上行周期中,成長風格占優的可能性更大。銀河證券認為,2022年政策方面對產業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國產替代科技創新將迎來長期發展趨勢,高景氣度的成長股或是2023年的主線。
華安證券也預計,隨著經濟弱復蘇,流動性短期難以收緊,2023年成長風格業績仍具備相對優勢。該機構表示,從盈利增速橫向比較來看,2023年成長風格盈利水平有望達到48.4%,位列四大風格之首。
儲能大年揭幕電池供貨緊張凸顯
結構性機會待挖掘
中國基金報記者馮堯
“現在儲能電池供貨供不出來,我們現在就在去工廠催單的路上,”一位央企新能源板塊項目負責人近日對記者直呼“行業太火爆”。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人士提到的工廠僅屬于國內一家二線電池廠商,一線電池廠商訂單排期恐怕愈加火爆。
儲能行業是能源結構轉型所催生的行業,剛需特性顯著。雙碳背景下,伴隨著風光快速上量,行業高增速已逐步成為市場共識。上述央企人士所提及的“火爆行情”也折射了一個現象:具有高確定性的下游需求正拉動儲能賽道上游原材料供給,但上游整體出現供給緊張狀態。
記者從多家儲能電池廠商和下游電力系統廠商了解到,整個產業鏈上,上游電池廠商目前有著極強的議價能力。用業內人士的話說便是“貨期也不讓、價格也不讓,儲能電池廠商活生生將乙方做成了甲方”。
實際上,多家機構在提及儲能賽道時,均將2023年視為儲能環節放量的大年。其下游需求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其一為國內大型儲能招標,其二為海外戶儲放量。2023年市場最大增量將來自于國內大儲。
華創證券一份報告顯示,從空間上看,國內各省現已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裝機規劃已超50GW,而2021年底國內累計新型儲能裝機僅5.7GW。
國信證券也認為,中國市場是儲能裝機貢獻的重要來源,2021年國內儲能需求僅10.1GWh,預計到2025年有望超過超100GWh。換言之,國內儲能高增速具備高確定性,2023年賽道高增長性毋庸置疑。
那么,整個儲能賽道上哪一環節最具賺錢效應,是市場最為關注的問題。據了解,目前電化學儲能占據儲能市場主流份額,而電化學儲能系統主要包括:電池系統、電池管理系統BMS、儲能變流器 PCS、能量管理系統EMS等,成本占比分別為 60%、5%、20%、10%。
儲能電池供給會否“復制”動力電池2022年的供需緊張局面,也將是市場所關注的焦點?!肮緦用娴摩羴碜杂谄浯_定性,而其確定性來自于其市場地位,今年盈利偏底部,有一定壁壘,明年盈利有望保持或向上,這些標的將引起市場關注,”華創證券在研報中如是表述。
國產化持續演進半導體設備、
材料環節迎風而起?
中國基金報記者 馮堯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晶圓廠核心訴求是“穩定生產”,其直接后果便是,對國內半導體設備、材料扶持力度不夠。這一狀況在2022年出現邊際改善,“供應鏈安全自主”的重要性當前已達成共識。這也令晶圓廠加大對于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和材料廠商的扶持。
在半導體設備方面,國海證券認為,海外局勢的動蕩加速了國產化進程,國內晶圓廠給予國產設備更多的量產導入機會,成熟設備放量同時,高端設備研發加速,也令國產設備公司盈利狀況改善。
這一點在三季報中已有體現。WIND數據顯示,2022Q1-Q3十一家半導體設備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比增長52%。同期,11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和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達到47和40億元,同比增長73%和129%,明顯高于收入端增速。
其中盛美上海、芯源微、北方華創歸母凈利潤增幅分別達到196.41%、169.42%和156.13%。在國產半導體設備公司身上看到如此大幅度業績增長,過去較為罕見。
不少機構預計,產業鏈國產化會再次加速,國產廠商有望迎來發展機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11家半導體設備公司存貨和合同負債分別達到133和28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9%和76%,達到歷史最高點,驗證在手訂單飽滿。其中,北方華創合同負債65億元,存貨116億元;中微公司合同負債20億元,存貨32億元。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國內晶圓制造“一哥”中芯國際的計劃,其已將2022年的資本開支從320億元上調到456億元,意味著中芯國際今年增加了136億元的資本開支,逆周期擴產得到進一步體現。這塊增量“蛋糕”大概率會進入國產設備廠商口中。
天風證券研報認為,逆全球化趨勢倒逼國內產業鏈加速成長,材料和設備板塊整體戰略地位會越來越重要。
實際上,半導體材料方面所遇到的情況與設備端極其相似。半導體材料主要分為晶圓制造材料和封裝材料,2011年晶圓制造材料與封裝材料市場份額平分秋色,占比均在50%左右。2021年晶圓制造材料占比上升至62.8%,封裝材料下降至37.2%。
根據SEMI數據,2021年,中國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達119.29億美元,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9%。芯片制程技術升級和晶圓廠擴產潮,將推動中國芯片出貨量增加,未來國產化率有望將穩步提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智能駕駛有望上“快車道”
中國基金報記者 馮堯
在市場看來,如果說2022年是汽車電動化全面轉型大年,那么2023年有望成為汽車智能化加速演進“元年”。
在政策面上,2022年發生了幾件標志性事件:11月2日,工信部、公安部重磅印發《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對試點準入條件、試點車輛上路通行等內容作出詳細規定。在市場看來,這一征求意見稿已經非常接近“上路”版本。
另外,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多個重點城市為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預期提供“指引”。其中9月5日,上海印發《方案》目標到2025年智能汽車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L2和L3級汽車占新車生產比例超過70%。而深圳條例也為國內L3準入及立法提供了標準和樣板。
華西證券認為,未來三年或為各城市布局智能駕駛的競爭窗口期,智能駕駛汽車市場被進一步激活,不同城市的智能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政策將快速發布與落地,車內有人到無人的演進,以及自動駕駛常態化收費運營和多場景落地,將是接下來幾年各城市著力重點。
該機構預判,2025年或是智能駕駛關鍵節點,到2025年無人駕駛的整體產品體驗和服務將會出現大突破,整體智能汽車產業將進入下一個階段。而2023年將是智能駕駛關鍵三年的“開啟之年”
在技術環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汽車芯片算力一直低于智能手機,這導致不少AI技術在汽車上難以發揮優勢,也無法全面提升用戶體驗,成為智能駕駛瓶頸。但隨著搭載著高通8295、英偉達、地平線等高算力汽車芯片的車型今年逐漸量產面世,汽車從運輸工具向AI驅動的智能移動空間演進明顯加速。
華泰證券給出的判斷是,光在智能駕駛芯片環節,乘用車輔助駕駛滲透率將會快速提升,預計2025年整體滲透率超60%。長期來看,智能駕駛芯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美元級別。
不難看出,智能駕駛已經駛臨爆發臨界點。面對特斯拉、國內造車新勢力等車企攪動,傳統車企巨頭們也坐不住了。大眾與地平線10月13日正式宣布,雙方深化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加速大眾在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進展。奔馳、通用、豐田等亦將智能化能力作為其重要的戰略方向。
而且,頗為微妙的是,機構在2022年對整個智能駕駛領域給予了“特別”關注,不少券商在這期間親自下場干起“拆解活”,一路從特斯拉拆解到激光雷達。中信證券近期拆解完五款激光雷達后,判斷光是激光雷達這一環節,遠期全球市場空間就達千億美元。
業內的普遍共識是,真正能夠承載艙內語音AI能力以及高階智駕的芯片在2023年才開始投產。因此,2023年將是汽車智能化競爭的元年。
預期反轉大消費能否成為經濟“發動機”
中國基金報記者 馮堯
2022年末,已經歷近兩年估值回調的大消費板塊迎來兩大重磅級變量:國內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力度空前的擴大消費政策。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條”),“新十條”發布后,進一步弱化出行不便利因素,顯著釋放流動性,消費需求復蘇的預期信號強烈。
緊接著,在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边@為后續出臺各種穩定和擴大消費政策定下基調。
在市場看來,疫情是近三年來影響經濟活動尤其是消費的核心要素。浙商證券研報認為,原因在于疫情對于消費場景限制、當前收入以及未來消費信心的全方位影響。
在A股市場上,大消費板塊目前呈現三大特點:一是估值低。經過近兩年調整,消費板塊股價大幅回撤,其中有公司甚至股價回落75%。在市場看來,估值是最大安全墊,2023年大消費板塊中優質公司有望迎來估值修復;二是對機構有較大吸引力。板塊中部分優質白馬股股價回撤后,估值泡沫被充分擠壓,對于機構而言,中長線投資性價比有著較大吸引力;三是確定性較高。市場普遍認為,大消費板塊是在社會結構中具有不可淘汰特征,隨著疫情因素徹底消除,經濟復蘇勢必實現,未來確定性預見性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央行發布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疫情影響下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上升,并因此減少消費,將盈余轉化為儲蓄。但是,另一角度看,居民儲蓄增加下居民抗風險能力強,儲蓄增加將為后續居民消費支出蓄積力量。浙商證券認為,隨著疫情防控優化將會逐步消除此前的不確定性,而居民儲蓄保證中期消費復蘇確定性。
而在另一個變量上,擴內需促消費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近期各地已經放出大招,消費券發力刺激中短期消費。浙商證券認為,消費券對于消費具有正向刺激作用。財通證券也認為,近期各地消費券刺激頻出,線下零售企業有望迎來回暖。
該機構也認為,考慮到從防控政策邊際變化到消費全面復蘇的中間時段,消費信心的恢復以及消費者對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的適應均需要一定時間。
近期,部分消費場景出現復蘇跡象。消費板塊在二級市場中已經走出一段特立獨行的行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近期消費板塊上漲主要源于行業預期反轉,與業績改善無關。換句話說,當前的炒作是題材驅動,而非業績驅動。
在機構看來,消費場景恢復正在進行,但是收入預期建立、消費信心恢復或漸進,當前消費板塊政策底、市場底已經見到,但是基本面拐點尚未到來,隨著后續消費需求真正復蘇,機構配置價值將逐漸顯現。


責任編輯:張海營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