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1世紀資管研究院研究員 李玉敏
今年國內外經濟環境更加嚴峻復雜,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歐美通脹高位運行,不確定性加大,“黑天鵝”事件頻出,受全球經濟衰退的拖累,中國經濟也很難獨善其身。
國內經濟雖穩步恢復,但需求較為疲弱,基礎尚不穩定。剛剛興起的大財富市場正在經受一輪考驗。
全球宏觀經濟形勢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歐美通脹高位運行,美聯儲持續加息,地緣政治沖突加劇,這一系列的沖擊導致了全球資產大幅震蕩。
突出的表現為全球股市全面下跌,截至2022年10月28日,美國道瓊斯指數較年初下跌9.57%、納斯達克指數下跌29.04%、標普500指數下跌18.15%;歐洲英國富時100指數年初至今下跌4.56%、法國CAC40指數下跌12.3%、德國DAX指數下跌16.63%;中國的A股上證指數年初至今下跌19.89%、深證指數下跌29.99%、創業板指數下跌32.27%、恒生指數較年初至今下跌36.48% 。
2022年高通脹成為歐美發達經濟體乃至全球主要國家最重要的關鍵詞。美國勞工部公布了9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CPI),9月份同比增長了8.2%,仍維持在高位。今年1月份以來,美國的CPI一直處在7.5%以上的高位,最高的是6月份達到了9.1% 。歐元區也飽受通脹折磨,CPI從今年1月的5.1%一路攀升,至9月份達到了9.9%的水平。
圖表:歐美日今年以來的通脹情況

沉疴下猛藥。為了抑制高通脹,歐美主要國家紛紛選擇大幅度加息。今年以來美元已經加息五次,累積加息共300BP,最近的一次在9月22日加息75BP。
除美國之外,英國央行今年以來也累計加息215個BP。
10月27日,歐洲央行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決定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全部上調75個基點,這是歐洲央行繼今年9月8日加息75個基點后,第二次大幅加息75個基點。今年以來,歐洲央行已累計加息200個基點。
為應對國內通脹壓力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帶來的溢出效應,部分新興經濟體跟隨加息步伐。比如,第二季度,巴西、墨西哥、印度、菲律賓央行均加息2次,累計幅度分別為150個、125個、90個、50個基點;南非、馬來西亞央行均加息1次,幅度分別為50個、25個基點。中國的貨幣政策則保持定力,堅持“以我為主”,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為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等綜合目標,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定向加大對實體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今年前10月,受美元加息的影響,美元指數一路走高,在三季度末收于112.51,創出近20年的新高,10月份末雖然有所回落,但也處于109的高位。美元的持續走強,導致全球主要非美貨幣兌美元全面貶值,人民幣兌美元突破了7的大關,最低在10月24日跌破7.30關口,月末有小幅回收之勢。
圖表:美元兌主要貨幣今年以來的漲跌幅

受美元走強,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上升的影響,以及全球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導致的流動性下降,大宗商品整體價格表現不佳。地緣沖突仍存在較大風險,以往黃金是較好的避險資產,但是由于美元的壓制,今年以來黃金整體表現一般。石油價格在今年上半年快速攀升,不過三季度呈現回落的態勢。受強勢美元的影響,今年大宗商品和原油都將持續承壓。
進入今年四季度,美聯儲大幅加息的“后遺癥”逐步顯現,全球經濟放緩趨勢明顯。眾多的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歐洲和英國的衰退或不可避免。在歷次美聯儲加息的周期中,美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貨幣,其回流造成的“抽水”效應往往會導致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風險暴露。新興市場可能因為國際收支惡化引發貨幣危機,發達經濟體易由杠桿高企導致金融危機。
當下,英國的風險引發了市場的關注。10月20日英國首相特拉斯上任僅45天,即宣布辭職,成為英國在任時間最短的一位首相,繼任者是前財長大臣里?!ぬK納克。特拉斯政府此前提出的減稅新政目的在于擴張經濟,此舉不僅會增加財政赤字,也使得居高不下的通脹形勢更加嚴峻,財政措施與貨幣政策背道而馳,市場對其反響強烈。英國財政困局,也是歐洲整體困局的縮影。英國央行今年以來累計加息215個BP,物價水平特別是核心CPI持續走高,工業生產、消費信心、經濟增長顯著放緩。歐元區也普遍面臨經濟衰退風險,加息周期下,還需要警惕歐洲主權債務風險,歐債危機有再來一次的可能。與此同時,新興市場主體也同樣面臨資本外流、本幣販值,進而產生債務危機的風險。
整個四季度,預計歐美通脹仍在高位徘徊,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或陷入兩難困境,加息的空間受限,預計加息的步伐有所放緩。強勢美元有望繼續保持小幅回落態勢,其他非美貨幣幣值將保持穩定或者小幅反彈。不過,全球經濟衰退的勢頭在四季度可能更加突出,股市仍不容樂觀。經濟基本面保持較好的中國A股、港股等,因為前期下跌幅度過大,或存在一些結構性機會,但長期還是持謹慎態度。
中國經濟形勢
今年外部經濟環境更加嚴峻復雜,不確定性加大,“黑天鵝”事件頻出,受全球經濟衰退的拖累,中國經濟也很難獨善其身。今年,國內經濟雖穩步恢復,但需求較為疲弱,基礎尚不穩定。
圖表:全球主要國家GDP增速對比

三季度和9月經濟數據發布顯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長3.9%,環比二季度有所改善,略超出市場預期。今年一季度增速為4.8%,二季度0.4%,三季度3.9%。
圖表:2019年以來中國GDP增速季度對比

整體來看,工業生產快速恢復,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消費方面,仍然比較疲弱,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7%,主要是三季度恢復正增長,為3.5%,扭轉了二季度下滑的態勢。投資方面,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9%。分領域看,主要是是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6%,制造業投資增長10.1%,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8.0%。
今年以來,疫情仍有反復,中國經濟的復蘇主要得益于一籃子穩增長政策的托底。比如,今年8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實施19項接續政策。貨幣政策方面,保持了信貸總量的穩定增長,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今年以來,政策性開發性銀行新增8000億元信貸額度,在新設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的基礎上,追加3000億元以上金融工具額度,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擴大規模。財政政策方面,加大留抵退稅政策力度,今年中央財政專門安排轉移支付1.2萬億元,支持基層落實退稅減稅等,并建立留抵退稅資金單獨調撥和預撥機制。1-7月,累計辦理退稅2.06萬億元。同時,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2022年安排新增專項債限額3.65萬億元,其中用于項目建設的額度3.45萬億元。在此基礎上又安排了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要求各地要在10月底前發行完畢。這些政策齊發力,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較二季度回升4.1個百分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房地產進入下行周期的拐點非常明顯。進入2022年以來,房地產呈現了供需兩弱的情況,盡管多項刺激政策出臺,但成效仍然有限。究其原因,本輪下行和房地產調控以及房企融資的收緊有直接關系,但是深層次的問題是近期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均創新低,住房需求已經進入下降期。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平均每戶住房面積達到111.18 平方米,這說明房地產需求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另一方面,存量住房空置率不低,再加上房企較高的庫存,以及大量建設的保障性住房,供給方面比較充分,房價呈持續下降趨勢。今年以來,由于疫情反復和房企違約導致的“爛尾樓”增多也造成了居民購房需求和意愿的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清單。為了促進房地產的銷售,各地放松政策陸續出臺。主要包括“放松限購”、“購房補貼”、“公積金政策”、“二手房帶押過戶”、“首付比例調整”、“房貸利率調整”等。
不過,購房者和市場更為關注的是“保交樓”措施的出臺。在此背景之下,“保交樓”成為當前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關鍵內容。8月19 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出臺措施,完善政策工具箱,通過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難交付住宅項目建設交付。同時,地方政府也通過成立紓困基金、加強監管??顚S煤头颠€相關資金等方式推動“保交樓”的實現。預計這些政策,短期內能拉動部分剛需購房行動,但是長期來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不容樂觀。
財富管理的機遇和挑戰
今年以來,疫情反彈、地緣政治沖突、高通脹、美聯儲加息等一系列因素,導致大類資產的價格劇烈波動:全球股市震蕩下行,債券收益率普遍提升,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位、除美元外的其他貨幣不同程度的貶值等諸多問題,給財富管理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如互聯網上的一幅圖描述的那樣,“都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是今年無論怎么分散風險都很難逃避,因為裝籃子的貨架塌了?!辟Y產價格的大幅下跌,直接導致了投資者的損失,也造成了全球很多富豪的身價“縮水”。另一方面,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大,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會更趨于保守,對于財富管理機構來說,資產配置的難度更大。不過接受了市場的考驗,對剛剛興起的大財富管理行業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居民財富持續增加,可投資資產穩步增長的趨勢并沒有改變。中金公司測算的數據顯示,2021年末中國居民金融資產規模229萬億元,其中機構端以銀行、券商、互聯網及第三方為代表的銷售渠道所服務的客戶資產規模約185萬億元。預計2030年居民金融資產規模有望達486萬億元(按照年增長9%測算)。如此說來,財富管理行業未來大有可為。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就包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這意味著,未來財富管理的目標人群將繼續擴大,財富管理結構相關的服務新市民和養老理財等存在較大空間。此外,富裕的內涵不斷豐富。報告提出,要“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薄疤岬汀薄皵U中”“調高”為主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是實現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增大,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我國人口總數的比重為27.9%,群體規模超過四億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發布的《以消費為主導有效擴大和更好滿足內需》的研究報告中,預測到2030年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會超過50%,快速增加的這部分中等收入群體將會是財富管理市場的主力軍,這將給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歷史機遇。
與此同時,居民財富配置的重心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房地產成為中國居民最重要的“造富機器”,相關的報告也顯示,當下的居民資產配置中,超過70%的是房地產。正如前述原因,房地產市場拐點已經來臨,且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大為減弱??梢灶A計,房地產的投資價值減弱,加上股市的波動性較大,將資金交給專業的資管管理機構,對權益、債券、基金、外匯等金融資產進行配置,將會是未來財富管理行業的大趨勢。
?。ńy籌:馬春園)
?。ㄗ髡撸豪钣衩?)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